非遗代表什么?有人认为是古老,有人认为是传承,也有人认为是创新与融合。那么,传承人眼中的非遗是什么样?来非遗周现场寻找答案!


(资料图)

近日,第三届中国丹寨非遗周在贵州省黔东南州丹寨万达小镇举办。为期6天的非遗盛宴期间,50多项系列活动轮番登场,“非遗大集”中的非遗传统工艺展无疑是亮眼的存在,小镇1.5公里的主街上分布着非遗传统工艺、非遗美食、非遗绝技、中医药等省内外60多项非遗项目,充分将非遗融入小镇的每一个角落。传承人和工匠们更是亲自坐镇,展示非遗保护传承。

水族马尾绣制作手法独特,制作过程繁杂,成品古色古香,被称为“刺绣中的活化石”。三都水族马尾绣摊位前,身穿改良版马尾绣服饰的绣娘杨妹正在穿针引线,展示马尾绣技艺。

作为一名年仅34岁却有着20多年绣龄的新生代绣娘,她的作品更多是在保留传统核心工艺基础上,与其它绣法相结合,并对题材、色彩进行创新,使马尾绣焕发出新生命。“最近两天,对马尾绣感兴趣的是年轻人和学生居多。”杨妹认为,这说明传统文化在年轻人心目中认可度更高了,只有融合现代文化的非遗产品才能做出叫好又叫座的非遗文创产品,让非遗传承下去。

丹寨县是苗、侗等少数民族聚集区,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极为丰富。因此,作为活动举办地的万达小镇随处可见当地非遗元素。其中,造型精美大气的卡拉鸟笼更是吸引眼球,游客们触摸把玩,兴致盎然。

展位前,个子小小的17岁高中生李冬冬面对前来询问的游客侃侃而谈,刚放暑假的她正好碰上此次展览,就跟着身为县级非遗传承人的舅舅杨福生来这边参展、学习。从小就跟着舅舅学做鸟笼的她表示,“虽然我年纪小,对非遗没有那么深的理解,但我想把这项技艺传承下去。”。

从120多道程序到如今的58道程序,从民国期间家家做漆器,到如今不到100个传承人,拥有数千年历史的毕节大方传统非遗技艺“彝族漆器髹饰技艺”也在不断缩减的数字中前行与发展。

此次大方漆器省级非遗传承人高光有带着他的看家技艺到现场参展。他表示,社会快速发展,人们审美变化,对非遗来说是挑战也是机遇。在他看来,非遗要发展,就要文创,要跨界融合,要进到寻常百姓家。“一件艺术品,既要有传统痕迹,也要有现代艺术感。原地踏步的传承,路只能越走越窄。”

非遗是镶嵌在黔贵大地上的一颗闪亮明珠,要靠一代代新老交替的非遗传承人在坚守中传承和发展,只有适应现代土壤的非遗技艺才能被时代所看到、所接受、所喜爱、所传播,让非遗不再是束之高阁的“小众”技艺,切实推动非遗从小众化走向大众化,从技艺传承走向产业发展,才能让非遗永流传。

如今,非遗传承人正在坚定地守护和传承着这些弥足珍贵的“遗产”!

作者:申晓美

推荐内容